close

 這個我名為---《門諾紀事-洄瀾風華系列之一》的大作,說她大對我來說是頭一遭,她有-316公分長,高有201公分橫豎就我好幾倍大,問題不在大而是我對門諾是陌生的,完全不了解,只知道我小時她叫〈美國病院〉在美崙山爬過去的地方,其餘可說一概不知。長大了去那裡兩次都不是好事,都在急診室裡,二十年前是弟媳載小孩出車禍滾進急診室,再一次是1999年我親愛的弟弟掉到車底下被送往急診室,他沒他兒子的好運腿沒斷卻摔破了腦袋。


 這個作品我是用翻拍的,因為去年我自己沒相機可拍,現在這張是當時門諾為捐贈儀式作的樣張,作品可能真的大,動用了三位180以上的帥哥也好不容易才拉起來,照像的也沒法全照進來了。


 從門諾史館一大落的老照片裡找我想要的資料,矜鑾幫忙又找了一些門諾出過的書刊,下班也沒回家就來幫忙講故事,半世紀前的人事物就這樣繯繞我們許久。


 從動手到三月的院慶不到一個月,旁人很急,看我每天晃來晃去抱一堆書資料,又忙著找門諾人證實拼布在門諾被使用的範圍有多大。一位我社團的學生牡丹阿姨她已經70多歲,她和先生是老門諾人,她說當年除了被子、窗簾外連醫療用的外科绷帶也是用舊白床單撕成長條狀,護士也用舊白床單作成的衛生用品,這些物資都是美國門諾教會的會友提供的。


 讀了半個月的歷史故事後我終於開始動手,把我歷年來作作品剩的布料全找出來我決定效法門諾精神不用一塊新布,能作多大就多大,連後背用的也是多年前改小美國床單剩的一些布邊接起的。


 很奇妙的是,所有的布剛好就作成預定要掛這個作品的牆可容下的大小,套一句教友的話,真是主的恩典。


 開始說門諾跟花蓮的故事了。


 我在序述這些宣教士漂洋過海到台灣的故事裡找到一句感人的話,她說這些外籍宣教士休息時最愛去的地方就是醫院後邊的海邊從岸上看著太平洋,因為地平線的那邊就是她們的家鄉,找了一張已經消失的花蓮港白燈塔〈花蓮人的鄉愁〉做主題,故事就圍繞這太平洋上的小小白燈塔說起了。


 這個區塊放的是這些勇士的照片他們畢生奉獻青春生命在這片跟他們毫無血緣關係的土地及貧窮的人民上,照片上的人樂觀的笑容有質感的生命力,除了感動還有感恩他們無私的付出。


 下一個主題圍繞在這些美國門諾宣教士他們秉持他們的堅定信仰〈為主服務〉所作的事工,爬山涉水就為照護到每一個最弱小的子民,〈為主服務〉這是門諾醫院奠基的紀念碑上的主旨,好像原物已經沒嘞,上面我刻意用方格排成十字以彰顯門諾宣教士的奉獻精神,只是我因為是非教友所以只能用自己淺薄的認知行事了。那時我求我的佛菩薩加持別離原意太遠就好。


 這個區域我選了一張當時醫院奠基時的紀念照當主角,照片太小看不清楚,左上有一個畫面是在教口腔護理另一張是用一個非常簡陋的儀器拔牙,底下那張是護理長第一次碰到我們花蓮特產--颱風,房舍被風吹走時,她頂著臉盆一臉驚慌,現在看來逗趣十足。


 左下有一張醫生跟護士在巡視病房其實沒什麼意思,只是我有私心,因為走在最後的那位小護士仔細看跟我十分神似,所以我就把她給用上了。


 這個區域是見證在民國三、四十年代普遍貧窮時代,尤其東台灣偏遠地區更是。


 中間的醫療車在做巡迴醫療過河時拋錨在水裡,大伙下水推車情況。這讓我想起小時父親曾經從事〈放藥包〉的工作,我們曾陪父親去海岸山脈的月眉〈當時尚未有花蓮大橋〉必須走過風沙飛揚的木瓜溪河床,再坐渡船過河再走很遠的路才到村子裡,現在光想像就是一個辛苦了得。


 醫藥、衛生習慣不足當時門諾還教村人如何刷牙,提倡家庭計劃,我母親就是三個小孩恰恰好的年代,左下的那張照片那一家可就如五線譜一路唱到〈拉〉還沒停,兒童營養不良肚子就像現在非洲難民一樣大大的,護理長手抱的兒童就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這個作品最後的壓線我小小的學了一下前人,我用繡線請大家幫忙一公分一針線頭呢就把它留在外面,大伙沒縫過這樣一邊搖頭一邊也可開心管它三公分要幾針,真是快樂的拼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華 的頭像
    阿華

    阿華拼布生活家(花蓮吉安鄉南山一街74號)

    阿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